“关注”我,更多精彩抢先看
美国的侦察机经过南海,飞机上带着一群兴致盎然的菲律宾记者,航拍的云层早已预热了他们的镜头。可就在接近黄岩岛上空时,飞行员猛地转向,呼出的声音似乎充满了惊愕和无奈。“上帝啊!”这喊声不是对记者的娱乐演出,而是对眼前展开的场景的一种真实表达——中国的054A型护卫舰竟然整齐地组成了一道钢铁防线,海警船密密麻麻地布成了一个庞大的“陷阱”,再搭配直-9直升机在空中兜兜转转的盘旋,这架试图抵近的侦察机顿时成了无处躲藏的猎物。
美军和菲军的联合行动气势汹汹而来,原本计划组成所谓“空中侦查”的典范,无奈变成了被中国铁拳“护送回家”的灰扑扑局。记者冷冷清清地记录,侦察机低低伏伏地后撤。这可真是一场红尘里的滑稽剧,也仿佛是中国用行动宣告了某种毫无讨价还价的底线。“来的不是客人,那就别想做体面的访客。”黄岩岛的风景只有主人的笑容,也无须别人的挑衅。
南海的局势不算稳定,其实也不算有太大的紧急之事。但就在这个时间点上,美菲搞起了这档子事,背后多重原因耐人寻味。美国航母战斗群忙不过来。最近胡塞武装的骚扰让红海乱作一团,美国不得不将卡尔·文森号调往中东应急,印度洋的杜鲁门号也跟着过去帮忙,原本要在西太平洋展开巡航的“华盛顿号”仍趴在船厂里一件件修补。结果呢?整个亚太地区航母出勤率几近归零。唯一的指望是尼米兹号,但看它那久拖的进展,恐怕也得等一个月才能见到影子。
于是乎,美国的侦察机成了紧急替补,菲律宾的记者团成了补位演员。一边缺乏海上火力支持,一边又想通过动作展示盟友的所谓勇气与支持,这不是捉襟见肘而是什么?问题还不止于此。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即将访问菲律宾、想要顺带强化所谓的战略盟友关系,黄岩岛的动静,就算做不成大动作,也必须制造些新闻。那么问题来了,什么时候新闻变成了徒劳和笑话?恐怕是中国的警戒圈拉开的那一瞬。
也有人觉得,这场现代的空中对峙,竟似中国的某种历史轮回。黄岩岛事件令人想到2001年的EP-3事件——彼时,美军侦察机挑衅,中国飞行员王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时隔20多年,中国的士兵早已不同身份。歼-8II换来了歼-11B,零星作战的孤立防线变成了立体化的综合部署。054A护卫舰矗立,直-9机载,外围泼辣的中国海警船全体铺开。这次,黄岩岛的不速之客一见阵仗,转头就撤,甚至连一句辩解都懒得含糊。
这种场面变化某种程度也折射了更深一些的东西。多年前,我们着手防御,相对弱势。如今面对侦察机,哪里见得焦虑,连防守的姿态都显得自信。这不止是硬实力的展示,更是策略上的高明——中国既抗住了军事威胁,又成功运用了国际法,把对手设置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。你说,这是不是一石几鸟的事?
美国的这趟南海亮相,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——胡塞武装。位于也门的这个反美力量,通过无人机和导弹袭扰增加了中东的不安分。美国航母本来要巡逻亚太的,转了个方向去了红海应付这些突发事件。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,明显暴露了美国战略资源的紧张和分散。在中国的双航母并驾齐驱忙着西太平洋常态化训练时,美国的舰艇却顾不上东也不够西。这种身在亚太却力不从心的情况该怎么解释?搬运全球资源,玩转战术牌局,似乎都已经玩不过去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场大戏竟也拖累了台湾地区。赖某人寄希望于美国的印太战略,以为后方有支撑就能搞些小动作。美国航母都忙得晕头转向,还愿意给台独势力加油打气?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,又让台独力量多了一层寒意。大陆的军事部署越发密集,台海区的联合演习也变得越来越不动声色。这种事情,任何稍微有点眼光的人都会明白,一边膨胀、一边空虚,两边的比较已经无须多讲。
不过这还没完,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部署又是一大触点。1600公里射程的“战斧”,大摇大摆地计划威慑东南沿海。这种威胁是狙击还是双刃剑,谁能读得明白?当美国敢于将中程导弹摆在别人的家门口时,自家的军事基地也难免成为中国火箭军精准打击的目标。脚踩在别人地头上,还奢求对方老老实实,这算哪门子的策略?
美菲这次动静,看似一场简单冒险,其实一步步都牵出了更多的棋局暗线。美国的战斗群忙着“撑场面”,却错过了亚太布局最优战略时机。中国借着地利与实力的结合,化主动为被动,以行动展现决心。或者说,就算是没有硝烟的战争,依然是真刀真枪的对决。有人说,这场博弈最终能够赢下的,必然是那些能把复杂局面对准关键环节,且做好万全等待的人。